最近的 Hyperliquid 可谓是动作频频,前有允许任何人创建永俗合约市场的 HIP-3,后有引发热议的稳定币竞标,而现在,他们又抛出了一个重磅提案——HIP-4,准备正式进军预测市场。这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新功能那么简单,背后是 Hyperliquid 从一...
最近的 Hyperliquid 可谓是动作频频,前有允许任何人创建永俗合约市场的 HIP-3,后有引发热议的稳定币竞标,而现在,他们又抛出了一个重磅提案——HIP-4,准备正式进军预测市场。
这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新功能那么简单,背后是 Hyperliquid 从一个单纯的永续合约交易所,向更底层、更模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演变的宏大野心。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浅出地看看,HIP-4 到底是什么,它想做什么,以及它将如何搅动预测市场的格局。
Hyperliquid 已经是链上永续合约领域的绝对王者,占据了近 80% 的市场份额。但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项目来说,总要寻找新的增长点。HIP-4 就是他们迈出的关键一步。
HIP-4 提案最有趣的一点是,它的作者之一 John Wang 来自 Kalshi——一个在美国受到 CFTC 严格监管的中心化预测市场。2025年8月,Kalshi 高调聘请 Crypto KOL John Wang 作为其 Head of Crypto。HIP-4横跨去中心化投资机构和中心化预测市场从业者的作者阵容颇为耐人寻味,毕竟传统竞争对手合作撰写方案的情况并不多见。作为美国合规预测市场的重要玩家,Kalshi 此次参与 HIP-4 撰写,暗示该提案并非为了在预测市场领域“颠覆”现有玩家,反而体现出某种合作或差异化共存的思路:
Hyperliquid 的优势在于拥有世界顶级的链上交易技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其高性能的链上订单簿、高达 100,000 TPS 的处理能力、亚秒级的交易最终性等,也是一个合格的链上预测市场所需的技术基础。Hyperliquid 已经拥有一个庞大且活跃的用户群体,其中多数是经验丰富的交易者与投机者,同样是预测市场的目标用户。如果 Hyperliquid 进入“预测市场”赛道,可以开拓边界、丰富叙事,给予资本市场新的想象空间。加密领域从来不缺资金,缺的是好故事。永续 DEX 的故事已经讲得差不多了,如果能成功进入预测市场赛道,也能够为支撑 HYPE 估值增加一个全新变量。
Kalshi 的核心优势恰好与 Hyperliquid 相反:它在创建合规、有吸引力的市场上拥有丰富经验,成功应对了美国的监管挑战(甚至赢得了与 CFTC 的官司),并建立了强大的机构公信力。其短板在于缺乏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原生的技术底层,以及触达全球无需许可的 DeFi 用户的有效渠道。
两者一拍即合。Kalshi 可以利用 Hyperliquid 的技术设施,高效地进入去中心化世界,触达全球用户;而 Hyperliquid 则通过与 Kalshi 的合作,获得了宝贵的合规、信誉背书和专业的市场运营商,避免了早期出现大量低质量市场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既然 HIP-3 已经可以让用户“无许可”地创建永续合约了,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它来做预测市场呢?答案是:技术上行不通。
标准的永续合约有两个核心机制,这让它无法适用于预测市场:
依赖连续的价格喂价:永续合约需要一个预言机不断地提供外部现货价格,用以计算资金费率,确保合约价格不偏离。但预测市场的主题,比如“A 队能否赢得比赛?”,其结果是瞬间发生的,概率从一个数值直接跳到 0 或 1,根本没有一个连续变化的价格可供追踪,也就无需一个连续的预言机喂价。
价格变动有上限:为了防止市场剧烈波动,Hyperliquid 对价格的单次变动设置了 1% 的上限。这个安全设计在预测市场里却成了致命缺陷。HIP-4 提案中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一场球赛开始时,某队获胜概率是 50%,价格为 0.5。比赛结束的瞬间,价格应该立刻变为 1 或 0。但在单次变动 1% 的限制下,价格从 0.5 调整到 1.0 需要调整大约 50 次,耗时近一个小时。在这期间,任何提前知道结果的人都可以进行无风险套利,这完全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HIP-4 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产品:“事件永续合约”,它做了几个关键的创新:
摒弃连续预言机与资金费率:这是最根本的改变。“事件永续合约”彻底移除了对连续预言机喂价和资金费率机制的依赖,因为这二者对于预测市场完全没必要。在事件结果揭晓前,合约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决定,在一个预设的区间内(如 0.001 至 0.999)自由浮动。只有在事件结束时,一个单一的、权威的“结果裁决预言机”(Resolution Oracle)才会发布最终结果(0 或 1),用于市场结算。
1 倍独立保证金:与高杠杆的永续合约不同,“事件永续合约”禁用了杠杆(仅支持 1 倍),并且每个市场的保证金都是独立的。这显然是出于风控的需要,它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清算风险,并将这个全新实验性产品的风险严格限制在单个市场内部,防止了风险外溢到用户的其他资产组合。但是Isolated Margin也限制了预测市场与Hyperliquid其他市场的组合性与协同优势。
支持交易槽复用(Slot Reuse):HIP-4 继承自 HIP-3,创建一个市场需要质押 100 万 HYPE。但是预测市场与永续市场不同,永续市场可以长期存在,而预测市场在事件结果公布之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质押如此多的代币只能创立一个一次性的市场,显然是笔不划算的买卖。为了提高资本和平台资源的利用效率,HIP-4 的基础设施支持市场“回收再利用”。当一个事件市场结算后,其占用的链上资源(交易槽)可以被立即释放,并用于部署一个新的事件市场,而无需重新参与部署拍卖。
进入预测市场,Hyperliquid 不可避免地要与目前的领头羊 Polymarket 进行竞争。但 Hyperliquid 并没有选择模仿,而是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差异化道路。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
Hyperliquid 的“构建者”模式:想创建市场?可以,但门槛极高——你必须质押 100 万个 HYPE 代币(当前价值5700多万美元)。这种高额的经济门槛就像一个过滤器,确保了只有资金雄厚、态度严肃的专业团队才有资格创建市场。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去推出那些有潜力、能吸引流动性的高质量市场,来赚取手续费回报。由于进入和交易成本较高,Hyperliquid 上的预测市场预计会更侧重于“金融性质”的话题,比如宏观经济事件(利率决议、通胀数据)、加密行业事件(重大升级、项目上线、监管动态)、大型体育赛事等对冲需求强、和资产价格关联度高的事件。只有这些市场才能吸引到机构与高净值投机者。
Polymarket 的 UGC 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 Polymarket 上创建市场。这使得平台上的话题包罗万象,总能紧跟时事热点,充满了活力。Polymarket 凭借免手续费和 UGC 内容,是广大散户和爱好者的天堂。各种脑洞大开的竞猜、新闻热点八卦、生活趣事等都会在 Polymarket 出现,吸引对金融不甚了解但热衷娱乐和社交讨论的用户。他们往往下注金额不大,更看重参与感和话题性,对手续费敏感,Polymarket 正好满足这些需求。但缺点是也产生了很多描述模糊、重复的低质量市场,稀释了流动性。
Polymarket:实行零交易手续费政策。其策略是典型的 Web2 增长模式:利用 VC 资金补贴零费用产品,以最快速度抢占用户心智、构建无懈可击的网络效应,而将未来的盈利模式留待以后解决。这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闪电式扩张。
HIP-4:相比之下,Hyperliquid 从第一天起就致力于构建一个加密原生的、可持续的链上经济循环。构建者质押 HYPE,创建市场,并分享高达 50% 的交易手续费。HYPE 代币在这里不仅仅是治理工具,更像是“商业经营许可证”,其价值得到了直接支撑。
简单来说,Polymarket 走的是典型的 Web2 增长路线——烧钱换市场,而 Hyperliquid 从第一天起就致力于打造一个加密原生的、可持续的经济体。
将多种金融工具置于同一个账户和保证金系统之下,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者的操作复杂性和资本摩擦。交易者可以无缝地在不同产品之间调动资金和风险敞口,从而构建出更精细、更高效的投资组合。这种可组合性是 Hyperliquid 相对于专业化预测市场平台的核心优势。
这是最直观的应用场景之一,即利用预测市场作为对冲特定事件风险的精准工具。
情景:一位交易者持有价值 100,000 美元的 XYZ 代币永续合约多头头寸。他预期在即将举行的行业大会上,XYZ 项目方会发布重大利好消息。然而,如果届时发布的消息不及预期,代币价格可能面临大幅下跌,这构成了显著的“事件风险”。
在 Hyperliquid 上的策略:该交易者可以同时在“事件永续合约”市场上买入“否”(NO)合约的份额,该市场的主题为:“XYZ 是否会在今日收盘前宣布与 MegaCorp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份“否”合约的功能就如同一个针对该特定利好事件的保险。
结果一(利好兑现):XYZ 宣布合作,其永续合约价格大涨。交易者在永续合约上的盈利远超其在预测市场上“否”合约的损失(投入的全部本金)。
结果二(利好落空):XYZ 未宣布合作,永续合约价格因失望情绪而暴跌。此时,预测市场上的“否”合约将结算为每份 1 美元,其带来的收益可以有效弥补永续合约头寸的部分损失。
优势:与通过做空相关性资产等传统方式对冲相比,这种方法更直接、更精准,且资本效率更高,因为它直接对冲了驱动价格波动的核心事件本身。
对于更成熟的量化交易者,统一平台提供了进行跨市场套利和相对价值交易的机会。
情景:一个事件永续合约市场的主题是:“ETH/BTC 汇率是否会在月底前高于 0.06?”,其“是”(YES)合约的当前价格为 $0.70,这意味着市场隐含了 70% 的发生概率。与此同时,平台上的 ETH/USD 和 BTC/USD 永续合约市场也正常交易。
在 Hyperliquid 上的策略:一位量化分析师通过自己的模型判断,月底 ETH/BTC 汇率高于 0.06 的真实概率只有 60%,他认为市场对这一事件的定价(70%)过高。他可以构建一个相对价值交易来捕捉这 10% 的“概率价差”:
做空隐含概率:在预测市场上卖出“是”合约(价格为 $0.70)。
对冲市场风险:为了剥离 ETH/BTC 汇率本身波动的影响,他需要构建一个 Delta 中性的头寸。他可以同时在永续合约市场上做多等名义价值的 ETH,并做空等名义价值的 BTC,从而合成一个 ETH/BTC 的多头敞口,以对冲他在预测市场上卖出“是”合约所产生的空头敞口。
盈利来源:通过上述操作,该交易者对 ETH/BTC 的实际汇率走势保持中性,但他做空了市场的“事件溢价”或“隐含概率”。只要预测市场的价格最终向他认为的更合理的 60% 概率收敛,或者事件最终没有发生(价格归零),他就能从中获利。这种策略的本质是交易“观点”与“市场共识”之间的差异。
HIP-4 的前景光明,但也并非一片坦途,它仍面临着几个关键挑战。
前文提到,Polymarket 到目前为止仍然免收手续费。这一点之前只解释为 Polymarket 通过“免费”策略吸引用户,但实际上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考量。这是因为在预测市场中,一个选项的价格理论上就是市场认为这个选项最后成真的概率。引入交易手续费,就是引入交易摩擦,导致选项价格与市场预测概率相偏离。预测市场的一大功能就是用直观的价格将市场对未来的预测反映出来,而引入交易费之后,这个功能就被大大削弱了。
比如,理想情况下 Yes 和 No 概率之和应为 100%。Polymarket 没有手续费,并且通过套利机制为 YES token 和 NO token 的价格引入约束,使得以上结论成立。大多数情况下,Polymarket 中 YES token 与 NO token 的价格之和能够非常接近 1。
但是,HIP-4 中的预测市场是由市场构建者通过质押 100 万 HYPE(现价值约 5800 万美元)才换来的“特权经营权”,其目的就是从中获得 50% 的手续费收入。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用户交易行为,使得 HIP-4 中的价格偏离市场的预测概率。
例如,因为考虑交易成本,Hyperliquid 市场中 Yes+No 之和可能小于 $1(买一手 Yes 和一手 No 要付双份手续费)。虽然手续费很小,但在流动性不足时可能出现较明显的交易死区。例如某市场真实概率为 50%,Polymarket 上 YES 与 No 选项的价格都贴合 0.50,但 Hyperliquid 上可能 Yes=0.48,No=0.49,二者相加只有 0.97,那 0.03 的差距就相当于隐含了 3% 的庄家抽成。这不利于价格发现的准确性,也损害了用户体验。
刚才提到,对于预测市场,核心机制是如何确保 YES 与 NO 两种结果的概率总和恒等于 100%,等价于保证 Yes token 价格与 No Token 价格之和等于 1。
Polymarket 实现该机制的基石是通过一套套利机制:
首先规定,任何参与者都可以向合约存入 1 USDC,铸造获得 1 个 YES token 与 1 个 NO token。同样,用户可以将 1 个 YES token 与 1 个 NO token 交还给合约销毁,赎回 1 USDC。
例如,当市场上 YES token=0.70,而 NO token=0.40 时,套利者向合约存入 1 USDC,铸造出 1 个 YES 和 1 个 NO 份额,再立即于订单簿上分别以 0.7 和 0.4 的价格卖出,获得 0.1 USDC 的无风险利润。大量此类行为会增加卖盘压力,驱动 YES 和 NO 的价格同步下跌,直至其总和回归 1 USDC。
当市场上 YES token=0.60,NO token=0.3 时,套利者会先在订单簿上分别以 0.6 和 0.3 的价格买入 1 个 YES 和 1 个 NO 份额,再将它们交由合约赎回 1 USDC,获得 0.1 USDC 的无风险利润。大量此类行为会驱动两个份额的价格同步上涨,直至总和回归 1 USDC。
但是在 HIP-4 的提案中,却没有类似内容,我们无法得知 HIP-4 将如何约束 YES token 与 NO token 的价格。再加上 HIP-4 中的预测市场大概率会收取手续费,这为 HIP-4 中的选项价格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市场预期,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有些读者可能对笔者在上一章所描述的Hyperliquid“现货、期货、预测:1+1+1>3”的美好愿景感到欢欣鼓舞,可惜,这里笔者不得不泼一盆冷水:在当前Hyperliquid的“保证金”体制下,尽管在永续市场内部,Hyperliquid支持Cross-Margin,但是现货、期货、未来的预测这三大产品线之间还是彼此隔离的,以上“1+1+1>3”的协同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意味着虽然表面上三类产品在同一平台,实质上用户仍需分别管理仓位和资金。
例如,你在预测市场赢利1000 USDC,这笔钱不会自动增加合约账户的保证金,除非你主动转过去。
同样,若合约账 户保证金不足爆仓,而预测市场账户有余额,也无法自动挪用来补充。
目前 Hyperliquid尚不支持用非USDC资产作为保证金(即所谓“币本位”模式还未上线),用户持有的现货币种不能直接 用来开合约或预测仓位,需要先换成USDC
这样的隔离设计在初期出于稳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也限制了跨市场协同策略的威力。用户如果想用预测市场对冲合约仓位,必须时刻手动调整两个账户资金,麻烦且有延迟。由此可见,Hyperliquid内部仍有不少基础功能需要完善,在完全实现三大产品线融会贯通之前,预测市场业务带来的协同效应会打折扣。
利薄:假设 HIP-4 上线后,Hyperliquid 初期只能抢占 Polymarket 约 10% 的交易量(考虑到 Polymarket 目前体量很大且有先发优势)。Polymarket 在 2025 年 8 月的交易额是 6.64 亿美元,则 10% 约为 6600 万美元/月的成交额。按 DEX 常见 0.1% 手续费计算,月收入为 6.6 万美元,其中 Hyperliquid 自身可能分得一半(另一半给构建者),约 3.3 万美元。相较于 Hyperliquid 的整体盈利而言,这只是九牛一毛。要知道,Hyperliquid 在 2025 年的盈利一度号称超过纳斯达克,月收入保守估计在数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级别。如果预测市场只能增加每月几万美元的收入,对 HYPE 代币价值或项目财务几乎没有直接提振作用。
人少事多:Hyperliquid 要推动 HIP-4 落地,也受限于自身资源和技术难度。目前据社区消息,Hyperliquid 核心团队规模不到 20 人(其中开发人员十来位)。近期他们还在推进 HIP-3 的具体实现、支持原生稳定币 USDH 接入,以及平台性能升级等。可以说,开发日程已相当紧张。HIP-4 在真正编码实现时,需要解决许多底层问题,这些工作并非一朝一夕。
总之,即使 HIP-4 通过,其真正上线时间很可能在 2026 年以后,属于中长期规划。对急于扩张到链上的 Kalshi 来说,这算是“远水难解近渴”,短期内他们仍无法通过 HIP-4 满足去中心化市场的需求。相应地,Polymarket 在可预见的未来地位依然稳固,至少明年不会感受到来自 Hyperliquid 的直接威胁。等到 HIP-4 的预测市场产品成熟之时,Polymarket 或已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或推出自身代币形成新的护城河。
总而言之,HIP-4 是中心化的预测市场巨头 Kalshi 与 DEX 巨头 Hyperliquid 的一次“强强联手”的结盟。
Kalshi 希望利用 Hyperliquid 已经成熟的链上架构,快速将自己的业务拓展至链上,无许可地触达全球用户。2025 年 8 月,Kalshi 高调聘请 Crypto KOL "John Wang" 作为自己的 Head of Crypto,算是完成了“务虚”的第一步。而这一次由 John Wang 参与的 HIP-4 算是迈出了 Kalshi 进军链上的“务实”的第一步。
Hyperliquid 旨在利用其在高性能交易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优势,再加上庞大的用户基础,切入预测市场这一全新的垂直领域,为 HYPE 赋予新叙事。通过与 Kalshi 这类受监管实体合作,由 Kalshi 提供合规与信誉背书,HIP-4 将其市场定位聚焦于机构与高净值投资者,市场主题也主要集中在“金融”、“政策”等严肃主题,区别于主要竞争对手 Polymarket 所追求的无需许可、自下而上、兼顾娱乐大众的市场定位。
这场博弈的成败,将取决于 Hyperliquid 能否用其技术优势和优质体验,来克服流动性分散和成本较高的固有挑战。如果成功,它不仅将为自身开辟巨大的新市场,更将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范例:DeFi 协议如何从单一应用走向平台化,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如何与去中心化世界融合。市场将是这场实验最终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