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YQ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在我之前对 10 月 10 日至 11 日加密货币清算风暴的三篇分析中,我探讨了预言机失败、基础设施崩塌以及潜在的协同攻击路径。今天,我将聚焦于或许是最关键但却被低估的方面:做市商——那些本应提供市场稳定的实体—...
原文作者:YQ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在我之前对 10 月 10 日至 11 日加密货币清算风暴的三篇分析中,我探讨了预言机失败、基础设施崩塌以及潜在的协同攻击路径。今天,我将聚焦于或许是最关键但却被低估的方面:做市商——那些本应提供市场稳定的实体——如何成为制造前所未有的流动性真空的主要催化剂,从而将一个可控的调整变成了一个价值 190 亿美元的灾难。
在分析 10 月崩盘之前,必须了解做市商理论上的功能。在传统金融市场中,做市商充当中介角色,持续为金融工具提供买入和卖出报价。他们通过这些价格之间的差额获利,同时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服务:流动性。
理论上,做市商的角色包括: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做市商的运作方式与传统市场类似,但面临独特的挑战:
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这一系统运作得相对良好。做市商通过适度的价差获利,同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然而,10 月 10 日至 11 日的事件揭示了当激励与责任出现背离时的后果。
在 10 月崩盘期间,做市商撤离的精准程度显示出一种协调行为,而非单纯的恐慌。以下是流动性消失的详细时间线:
币安某未命名代币过去 24 小时内的双向 1%深度图表。在图表的 x 轴下方为买单,上方为卖单。数据来源:Coinwatch
这一模式揭示了三个关键洞察:
当做市商弃守岗位、清算席卷订单簿时,交易所会启动最后一道防线:自动去杠杆(ADL)。理解这一机制对全面掌握 10 月灾难的全貌至关重要。
ADL 是清算层级中的第三也是最后一层:
币安的 ADL 机制
币安的 ADL 机制采用复杂的排名公式:ADL 排名分数 = 仓位盈亏百分比 × 有效杠杆
其中:
Bybit 的方式
Bybit 的方式与币安类似,但增加了额外的保护措施。他们通过一个五灯指示器显示你的排名百分位:
最成功的交易者——那些利润最高且杠杆最高的人——反而会被优先强制平仓。这正是 ADL 机制中最具残酷性的部分。
10 月 10 日至 11 日的自动去杠杆(ADL)规模空前:
ADL 的启动时间与做市商撤退的时间高度相关。在 21:00 至 21:20 UTC 之间,订单簿流动性枯竭,清算无法正常进行,迫使保险基金迅速耗尽并触发 ADL。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对冲投资组合在这关键 35 分钟内的遭遇:
这一模式在市场中重复了数千次。许多精心平衡的仓位被 ADL 强制关闭,导致对冲保护失效,随后裸露的多头或空头仓位被清算,造成毁灭性损失。
流动性同步撤退暴露了一个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做市商面临多重激励,选择放弃市场:
做市商撤退与自动去杠杆(ADL)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反馈循环:
这个循环持续不断,直到杠杆头寸几乎完全消失。数据显示,市场整体未平仓合约在数小时内下降了约 50%。
10 月 10 日至 11 日的灾难并非主要由过度杠杆或监管失败引发,而是由市场结构中的激励错位导致。当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的参与者从混乱中获利远超稳定时,混乱便不可避免。
时间线数据显示,做市商并未恐慌,而是在最佳时刻执行了协调撤退,以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同时最大化后续机会。这种在现行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却为市场整体带来了非理性的结果。
2025 年 10 月的流动性危机揭示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关键弱点:当最需要强制性流动性支持时,自愿流动性提供却失效。190 亿美元的清算不仅仅是过度杠杆交易者的失败,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必然结果——做市商享有流动性提供的所有特权,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未来的解决路径需要承认一个事实:纯粹的自由放任式做市机制在压力时期无法奏效。正如传统市场从无监管交易的混乱演变到引入熔断机制、仓位限制和做市商义务一样,加密市场也必须实施类似的保障措施。
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存在:
真正缺少的是实施这些措施的意愿。除非加密交易所优先考虑长期稳定,而非短期手续费收入,否则类似的“史无前例”事件将继续以令人沮丧的频率发生。
10 月 10 日至 11 日被清算的 160 万账户为这种结构性失败付出了代价。问题在于,行业是否会从他们的牺牲中吸取教训,还是继续等待下一批交易者在危机来临时发现,他们依靠的做市商如烟般消失,只留下清算连锁反应和强制平仓的盈利头寸。
以上分析基于现有市场数据、跨平台价格对比以及市场行为的既定模式。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虽受相关信息启发但不代表任何实体立场。